找到相关内容1325篇,用时25毫秒. ·把佛教导航设为主页
  • 从科学发展趋势看佛学与科学对话

    表。首先,佛学谓“心生万”,其过程即具内在随机性。众生心不断地生灭变异,根尘相接而有识生,尘境与诸根相合方有种种的意识分别,而其中除色声香味触等五种尘境明显来自于外界,意根所缘之法尘若据有部所言则含无表色、心所、不相应行法、无为等,如此一来心之变化便非完全来自于外界。那些内在的尘境牵动心念起伏,心念变化又感召外境改变或化诸行动去改变外境,内在尘境的隐匿性使得外相可见的改变无迹可考且瞬息骤变,...

    释见见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21344064243.html
  • 敦煌本《坛经》的佛经引述及其在慧能禅法中的意义

    所谓“有为”和“无为”所具“空性”的不同描述,是讲一切事物和现象从本质上空无形象,无有所念,并且没有“生、灭、住”的状态,如《摩诃般若经》卷十二说:  我空净,一切空净,“佛言:无相无念故”;二十七...实相),达到对世界空寂平等的认识。然而慧能将这一三昧简单地解释为“一切时中行住坐卧,常行直心”,“于一切上无有执著”。  4.《阿弥陀经》。他对韦琚解释往生西方净土时说:“世尊在舍卫城说西方引化,经文...

    杨曾文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21353064296.html
  • 冯焕珍:说“无念为宗”

    修常想者,则有归处。 经文视佛、、僧三宝为“无有异”(不二)、“无无常”(非生灭)和“无变易”(非常断)之无为,实即视之为佛性之不同面相;同时强调唯有归依这样的三宝方可称为清净三归。这与六祖之说...  冯焕珍:说“无念为宗”  作者:冯焕珍   提要  六祖禅法之宗为“无念”。论道此“无念”法者,古今中外不计其数,但对于“无念”之典据、“无念”之内涵以及后人对“无念”之种种误解,似缺乏...

    冯焕珍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21372664378.html
  • 王恩洋:佛教概观

    ”。《成唯识论》说,“法谓轨持”,持守自性(每一事物必具自己的本质),轨生物解(每一事物必具范畴足供认识),这是“”的精义。分两种,常恒无动的,如像绝对的真理,在佛法中称为“无为”,那便不名“...西山住、北山住。上座部中后来又分为十一部:曰上座、说一切有、犊子、上、贤胄、正量、密林山、化地、法藏、饮光、经部。大乘只分般若宗与瑜伽宗,后来又有真言宗,共三宗。  它们流演的次序,是小乘最先盛行,...

    王恩洋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21391364456.html
  • 尕藏加:藏密诸派及其理论与实践 3

    禅定是单一正念之流不断的持续。练习静坐最好的时辰是早上三时至六时和下午五时至八时。道行高深的修炼者可以在午夜周围环境宁静祥和时练习静坐。  静坐有许多方法,总括为两大类:第一类是有为;第二类是无为...尕藏加:藏密诸派及其理论与实践 3  四、噶当派及其“三士道”  A、噶当派简说  噶当派是藏传佛教宗派之一。藏语“噶”意为佛语,“当”,意为教授,合起来“噶当”意指“佛语教授”。对此,土观 ?却...

    尕藏加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21431864691.html
  • 王恩洋:佛学通论(1)

    中有外身感觉之所感觉,有内身感觉之所感觉,均为触。第六法处范围最广,除十一处外,一切所有均称为,于中最重要的莫过于名言诠表的能诠法,及诸法真理的无为;此外,精神界抽象界凡为色等具体的事物和意处所摄...  第一章 无常诸行的宇宙  第一节、宇宙的性能   在佛经中有这样的话:“诸行无常,是起尽;生必灭故,彼寂为乐。”(通常翻译为“诸行无常,是生灭法;生灭灭已,寂灭为乐。”)   我觉得此一颂...

    王恩洋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21472364811.html
  • 王恩洋:佛学通释(2)

      一切无我第九  佛言:一切无我。  何等一切?云何为无我?为何义故观一切无我耶?  一切法者,略有五种:一者心法,二者心所有法,三者色法,四者心不相应行法,五者无为。  第一心法,略有八...、因果论等,多分诠述不相应行耳。  第五无为略有六种:谓虚空、择灭、非择灭、不动、想受灭、真如。  虚空者,谓离于色,容受诸色。云离色者,五色名空故。云容受诸色者,色住于空故。择灭者,谓即解脱,亦名...

    王恩洋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21472864815.html
  • 宗喀巴《现观庄严论金鬘疏》“教授修行及诸谛”释义

    同样,圣者心流中(远离烦恼)的真如,以及所断烦恼在真如上被圣道除灭的那一分,这两者都是灭谛;因为那是以出世间道断除所断烦恼的无为。  又,有人引《究竟一乘宝性论释》:   世尊!所谓苦灭,就是无始...想、行、识、十二处、十八界、四谛、十二因缘和二十空性上习应。”  关于《十万颂》和《一万八千颂》中所说该习应的“七空性”的经义,《破妨难释》解释其义为:“蕴、界、谛、缘、一切、有为无为和自性空七种空...

    释如石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22003465005.html
  • “外师造化,中得心源”佛学渊源辨

    儒家著作中不见,它最初见于汉译佛经。《四十二章经》云:“佛言:出家沙门者,断欲去爱,识自心源,达佛深理,悟无为。”(注:《大正藏》第17 册。此经译者有争议,其译入中土不会晚于晋,此书已见《出三藏...生,则前后际断。照体独立,物我皆如。直造心源,无智无得,不取不舍,无对无修。”(注:《全唐文》卷919。)  佛门称“心源”主要明二义:一是本源义,心为万的根源,所以叫做“心源”,此心为真心,无念无...

    朱良志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22012965063.html
  • “唯识无境”初探

    识,非自因生,是诸识“种子生现行”的因果相续之流,显现为俗谛之有相。依他起性所得的认识是相对的真实。   圆成实自性,是指能相之识圆满地成就究竟真实之性,即真谛之有相,又称为真如、法性、胜义谛、无为...客观所认识的对象,互相关涉对待,而有所谓人生、宇宙万象。然而,唯识学论者却认为不论是主观能认识的识体,还是客观所认识的对象,都是心识所现的影像。《解深密经》:“我说识所缘,唯识所现故……此中都无少能见...

    徐湘霖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22014565081.html